logo
新闻动态
博文讲堂|线上讲座——探讨《三国演义》中的正统观和历史观,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11日 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

书香助力战“疫”情,文化惠民有温度。疫情阻碍了我们出行的脚步,却阻挡不了知识的传播,2022410日槐荫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槐荫区图书馆充分发挥图书馆在传播知识、陶冶情操、鼓舞士气等方面的主力作用,积极创新开展线上视频公开课及专题类推荐讲座,丰富广大读者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

图片 1.png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它的成书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它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今天槐图带您走进

廖可斌教授的课堂

《三国演义》与传统文化

阐述了文学经典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图片 2.png

识别二维码即可观看本次线上讲座

图片 3.png

廖可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明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明代文学、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研究。

讲座一开始,廖可斌教授讲述了历史与历史小说真实性的区别,《三国演义》有七分真实,三分虚构,而看《三国演义》可以结合史书《三国志》,能更好的了解那段历史,那段文化。

随后他讲到《三国演义》的形成,虽然该书的作者现在写着罗贯中,但是这只是个传说,还没有确切的证据来证明。

图片 5.png

中国古代小说都是口口相传、世代累积、逐渐丰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许多关于三国的传说,隋朝时有三国题材的杂戏表演,宋代有专门的三国戏曲表演和说书人,元代有《三国志平话》在市场上售卖。

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在总结长期流传的三国故事及历代戏曲和说书人的成果,又参考了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等史料,进行艺术再创造,才有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问世。现存最早的刊本是明代嘉靖年间版本,俗称嘉靖本。此后,各种各样的刻本层出不穷。现在看到的《三国演义》基本上是在毛宗岗父子评改本的基础上整理出来的。

图片 8.png

中国这些经典小说在反映中国人共有的价值观、审美观念、审美爱好这方面是很多其它作品没法相比的,因为它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面,经过众多的人一起共同参与创作,一起传播,一起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形成一个作品,《三国演义》从三国的故事开始,到最终成书,定型下来,经历了1500年左右,所以他反映的并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朝代的思想和文化,他反映的是这一段历史的文化。

图片 9.png

  分析《三国演义》是我们观察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非常好的角度,《三国演义》在民间传播的广泛,它对普通民众产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一方面他反映了人们的想法,另一方面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想法;如关公崇拜、诸葛亮智慧形象、刘备的形象、中华民族的正统观、中华民族的历史观等等。

关公崇拜

在国内许多地方都有供奉关公,在国外华侨区,更是随处可见关公庙。为什么会崇拜关公?关公主要在民间崇拜特别高,因为关公有这几个特点,义、勇、威。

图片 10.png

说到为朋友两肋插刀,就会想到关公。不管刘备多么穷困潦倒,关公都没有背弃刘备。他把兄弟之间的情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在曹操各种威逼利诱下仍不为所动。这也就是为什么海外华侨特别喜欢关公,在海外他们是弱势群体,同乡情谊、兄弟情谊就极其重要,所以一定要建关公庙、一定要在关公庙前发誓,互相帮助、永不背叛。

而且关公武艺高强,单刀赴会、过五关斩六将。并且关公长得威风凛凛,身长八尺、面如重枣、长须飘飘,好一个美髯公是也!形象好自然崇拜的人也多。

图片 11(1).png

刘备的形象与中华民族的正统观

南宋以前,有关三国的故事传说是以曹魏为正统,因为曹魏实力强大。

到了南宋,北方有金国、蒙古、辽国和西夏虎视眈眈,当时的民众觉得如果南宋是刘备,那曹操就是北方的金国或蒙古,刘备虽弱却终究是汉室正统,曹操再强大那也是窃国的奸臣。

图片 11.png

所以,人们就去美化刘备,贬低曹操,把刘备身上不好的东西转到其他人身上,然后给刘备增加了很多好的情节,而《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倾向,最后一次得到进一步强化就是明末清初毛宗岗父子评点修改的《三国演义》,也就是现在广泛流传的版本,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也都是对曹操持批评态度,对刘备持肯定态度,这也是受中华民族的正统观所影响。

图片 12.png

《三国演义》与中华民族历史观

《三国志平话》开篇为“司马貌断狱”,结尾为“刘渊兴汉巩汉图”,以因果报应解释历史。

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删除了上述开头,去掉因果报应,表明汉朝“气数已尽”。

到了毛宗岗评改本,开头则加上杨慎《二十一史弹词·临江仙》,第一回合开头“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显示了小说文学艺术水平在提高,逻辑性也更强。

从过去的天地论、到因果报应、到“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个循环论,《三国演义》在一步步走向文人阶层。在过去几千年里中国的大势似乎是可以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种循环论去概括的。

图片 20.png

循环论思想,让我们中国人有一种对历史的超越感,整个历史都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认为这是天命所为,人力不可更改,人力是抗不过天命的。可是,这种思想是不正确的,也是非常有害的。历史的发展需要人力,需要每一个像你我这样的人去努力,每一个人都应该尽自己的责任。

图片 32.png

所以,对待传统思想,我们要辩证分析,区别对待。

我们读《三国演义》,不是受它的历史循环的影响,反而是通过读它,感受到我们现在的思想观念的某些问题,意识到我们受了这些观念的影响,意识到我们的不够然后积极进取。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作品,取其精华,这才是具有历史教育意义的。

图文来源于国家文化云微信公众号,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分享到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