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金钱上决定,“情种”只生在大富之家。
—老舍《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是老舍描写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它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了的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行列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
作者:老舍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因为老舍生于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北京人艺编剧,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
《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
祥子来自农村,是个破产的青年农民,勤劳、纯朴、善良,保留着农村哺育他、教养他的一切,却再也不愿意回农村去了。从农村来到城市的祥子,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是祥子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凭着勤劳和坚忍,他用三年的时间省吃俭用,终于实现了理想,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但刚拉半年,车就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掳走,祥子失去了洋车,只牵回三匹骆驼。祥子没有灰心,他依然倔强地从头开始,更加克己地拉车攒钱。可是,还没有等他再买上车,所有的积蓄又被侦探敲诈、洗劫一空,买车的梦想再次成泡影。
当祥子又一次拉上自己的车,是以与虎妞的畸形婚姻为代价的。好景不长,虎妞死于难产,他不得不卖掉人力车去料理丧事。至此,他的人生理想彻底破灭了。再加上他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连遭生活的打击,祥子开始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不再像从前一样以拉车为自豪,他厌恶拉车,厌恶劳作。
被生活捉弄的祥子开始游戏生活,吃喝嫖赌。为了喝酒,祥子到处骗钱,堕落为“城市垃圾”。最后,靠给人干红白喜事做杂工维持生计。祥子由一个“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底层劳动者沦为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祥子作为一个普通劳动者,希望通过自己劳动过上普通的生活。但是他这种最普通的生活愿望也无法实现,最后沦落到丧失了生活信念、沦为市井流氓无赖、甚至不惜出卖他人而获取金钱。老舍在作品中从两个方面去揭示祥子的悲剧:一是突出祥子的好人性格,一是突出社会现实的不合理。祥子是个好人,善良、勤劳、坚毅,生活愿望也极为普通。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普通的好人,在当时社会上也无法生存。作品设计了四个关键性情节——军阀抢劫、被孙侦探敲诈、被女流氓强行占有、小福子死亡。这四个因素直接决定了祥子的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夏太太的勾引等丑恶腐烂的社会现状把祥子逼到了绝路,使他堕落。
老舍在《骆驼祥子》中用大量的笔触描绘了祥子为实现自己的生活愿望所做的种种努力。祥子的人生理想是狭小的,当他意识到自己无法实现买车的理想时,便失去了生活的全部意义。小说的末尾,老舍明确指出祥子是“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又通过一个老车夫之口意味深长地指出“干苦活的打算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一个人能有什么蹦儿?看见过蚂蚱吗?……赶成群,打成阵,一阵儿就把整顷的庄稼吃光!”在深切惋惜之中包含着批判。
《骆驼祥子》是个悲剧作品,半个世纪以来也一直以它的悲剧性激动着和启发着读者。老舍回忆说:“在祥子刚发表后,就有工人质问我,祥子若是那样的死去,我们还有什么希望呢?”小说主人公的悲惨结局,使处境与之相似的人们不由得严肃地展望自己的前途,产生不寒而栗的恐惧。不仅如此,五十年代初有个外国人在一篇评论老舍的文章中,谈到自己读了《骆驼祥子》以后,有很长一段时期一直不忍心乘坐在旧中国街头到处都是的人力车。作品中一个人力车夫的不幸遭遇,竟然唤起了处境完全不同的人们的共鸣,这些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吸引或者思想触动,而是穿透心灵的震撼,通向现实的反思。
骆驼祥子》的整个故事,也可以说是好人没好报的故事。当好人没有过上好报的生活,人们就必然会质问其社会环境。老舍说:“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不是他自己的过错。”因此可以说,祥子的悲剧不在于他的个人奋斗思想,而是其生存悖论的必然结果。
《骆驼祥子》的音频资源已上传至国家公共文化云,您可以扫描识别下方二维码聆听精彩音频,赶快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