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提升公众教育认知,做好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家校共育,帮助父母改进教育方式,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沟通,促进青少年读者健康成长,2022年5月27日槐荫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槐荫区图书馆充分发挥图书馆在传播知识、陶冶情操、鼓舞士气等方面的主力作用,开展家庭教育线上专题讲座,讲座由多位教育专家对社会公众关注的教育话题、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进行阐释解读,为广大读者提供更丰富的线上活动。
大脑有哪些功能区域?分别有什么作用?
父母经常责骂孩子会带来哪些后果?
进入青春期后孩子的大脑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青少年在青春期中的五大优先事项分别是什么?
如何利用教育促进引导大脑发展?
2022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这是继《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之后,我国又一部教育领域的重磅法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样,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
本系列第三场讲座《青春期,不可怕》由首都师范大学崔丽霞教授主讲,崔老师将从生理的角度为我们讲解孩子大脑的构成和发展的模式,以及进入青春期后孩子会有哪些变化,如何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法。
主讲人介绍
崔丽霞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所荣誉所长。深耕心理学领域多年,主要学术兴趣为青少年焦虑和抑郁的预防和干预研究。
第3期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从《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马小军,到《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的小四儿,再到《血色浪漫》里的钟跃民,青春年少总是与激情、同伴、独立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年少时也是很多人的一生中最为美好的回忆。但是站在家长们的角度,有时不免有些不解和苦恼,每个人都曾从青春期走过,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会这样?为什么他们长大一些之后没有更懂事更听话,反而和自己的距离越来越远,和同伴的距离越来越近?为什么他们的言谈话语愈加轻狂、还喜欢追求叛逆和刺激?
其实,这和孩子们的大脑发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大脑的发育,青少年的情感系统高度发展,对于独立的要求更高,也更为迫切地想融入同伴的群体。这时的家长不应一味地打压和限制孩子,而应在了解脑结构发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方法。
正如席慕蓉的诗句描绘的那样,“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但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本书”。对孩子来说,有些变化猝不及防;但对家长这群曾经的“青春期少年”来说,更应做好准备,多了解相关的知识,树立全脑养育的观念,用共情和理解帮助孩子解决青春期的烦恼,和孩子共同度过这段宝贵的青春岁月。青春期,不仅不可怕,还可以帮助家长重温青春记忆,盘点成长经历,所以放松心态吧!
点击下方视频查看讲座内容
下期预告
在第四讲中,崔丽霞老师会为家长朋友们提出更具体的做法,解码青少年行为背后的动机和目的,以及面对孩子时应如何保持理性和冷静,敬请期待。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