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的腊月初八是我国传统节日——腊八节,槐荫区图书馆(槐荫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腊八节特别活动,旨在传承传统文化,分享节日习俗,丰富读者的精神文化生活,为读者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文化活动。
腊八节,俗称“腊八”,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腊八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可以说是我们最喜爱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民间流行着腊八节吃“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
起源
自先上古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祀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习俗
祭祀: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古书多有记载,祭祀的对象凡八: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沟)、昆虫神。唐宋时,此节被蒙上神佛色彩,诵经纪念,相沿成节。到了明清,敬神供佛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要活动。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
作者:(唐)孟浩然
石壁开金像,香山倚铁围。下生弥勒见,回向一心归。
竹柏禅庭古,楼台世界稀。夕岚增气色,馀照发光辉。
讲席邀谈柄,泉堂施浴衣。愿承功德水,从此濯尘机。
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腊八蒜: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这天用醋来泡制大蒜瓣儿,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据老人讲,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指各家商号要在这天拢账,把一年的收支算出来,盈亏、借贷等都要在这天算清楚,即“腊八算”。北京城有句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后来有欠人家钱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讳。
吃冰: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此外,在不同的地区,还有吃腊八豆腐、腊八面、麦仁饭等习俗。
来源: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