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荫区文化和旅游局、区图书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助力全民阅读,积极整合优秀线上资源,特推出国图少儿馆“佳作丛谈”活动,以飨读者。本期分享的是四季童读·佳作丛谈——《夏天》:一曲纸上的夏日狂欢。
夏季卷“佳作丛谈”的第一期为大家带来的是馆员荐书之《夏天》。本作品极具表现力和观赏性,不仅描绘了一场夏日的精彩狂欢,也调动起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拓宽了我们对音乐的感受力——一边聆听着维尔瓦第小提琴协奏曲《夏天》,一边随着音乐节奏翻阅这本绘本,让我们跟随馆员老师一起来享受这场视听盛宴吧!
翻开绘本,是一方舞台。舞台上站立着一支乐队,提琴手正对钢琴师说着什么,似乎是正在为即将开始的演出做最后的准备。不久,乐队成员全部站定,演奏即将开始。短暂的沉默之后,第一个音符耐不住这样的沉默,从舞台上一跃而起,随后无数的音符由琴键上、琴码上浮起,飘荡,流动成了一阵夏天特有的,略带热气的风,忽地一下吹开深蓝的幕布,一道灼目的阳光射了出来,明媚的夏日图景展现在观众面前。这就是《夏天》的开场。
“太阳火辣辣的,好热啊。
树木蔫了,我们也蔫了。
布谷,布谷······
这时传来了布谷鸟的叫声。
我们追逐歌声,开始奔跑。
呼,猛烈的风吹起。
暴风好像要来了。”
——苏西·李《夏天》第一乐章题注
韩国画家苏西·李的这部新作《夏天》,是无字书的同时也是一本音乐绘本,是根据著名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中的《夏》一首来创作的。可以说,本书是苏西·李本人对于这首曲子的一种具象化解读,因而一边听着音乐一边翻看这本书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无字书缺少文字语言的引导,因而对绘本图像语言和镜头语言的要求往往就更高。但苏西·李在本作中不仅完美地展示了其叙事能力,搭建出了层层交叠而又高度统一的结构,还尽情地挥洒了个人的艺术创造力与想象力,将这本书变成了一件充满了激情、感染力和个人风格的艺术作品。
首先,本书的开场就是乐队的演奏,演奏开始后幕布拉开所展示出的炎夏孩童玩耍场景,看似采取“戏中戏”的手法,究竟这一场景是配合乐队演奏的舞台剧?抑或对乐队所演奏乐曲的具象化描绘?如果是前者,那么舞台上那些阳光、水沫、暴雨未免过于逼真;如果是后者,那么这些“演员”又怎会在演奏结束后一起上台谢幕?也许在这里过于纠结何为真实何为虚构本身就无意义,儿童戏水的画面场景和乐队演奏的夏日乐章(也就是读者在阅读时耳边听到的《夏》这首曲子)其本质并无差别,亦真亦幻,非真非假。我们要做的,只是用心感受耳边旋律与眼前画面所传达的那份情绪。
如果依旧糊涂,我们可以暂时把这两个部分视作一种双线叙事,一边是乐队在演奏,另一边则是孩童在玩水,一个抽象,一个具象。得益于音乐绘本额外的听觉信息输入,乐队的演奏是以耳边的乐曲为表现形式的,因而这种双线叙事得以同时被读者所接收到,一面看着眼前的孩童戏水画面,一面听着耳边的乐队演奏,作品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实现了叙事上的巧妙安排。当读者将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图画上,真正的视觉盛宴就即将开始——苏西·李在本书大开页的广阔画布上,穷尽其纷繁复杂的绘画手法,以不同材质的画笔与各种绘画技巧来展示这个孩童戏水的夏日故事。第一乐章中,她大胆使用大色块与蜡笔来勾勒孩子和家长的主要轮廓,不拘于细致的形状刻画,而力求捕捉出运动时的动态;孩子们和纷飞的水球都有着缤纷的色彩,绘出了五颜六色的童趣;飞溅的水沫用水性颜料泼墨、乱舞的水流用蜡笔和丙烯涂抹,有时一张跨页里竟然能够出现三种水的画法、五种以上不同的颜色,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可这样的画面在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分镜下又偏偏显得十分合理而富有动感,似乎每一张都是抓取了这场夏日戏水中最绝妙的瞬间定格下来,让人觉得仿佛画面在舞动,蓝色的水珠好像下一秒就要溅到自己的面前。
第一乐章小孩子们玩耍正欢,第二乐章的暴雨却在悄然酝酿。画面中蓦地闯入几行五线谱,画面和音乐的界限进一步被混杂,连刚刚五颜六色的孩子们都在大片蓝色天空的背景和众多音符的挤压下变成了简笔画,似乎在提醒读者:“大雨马上就要来了,有没有那种被大雨前沉闷的天空压到喘不过气的感觉?”对暴雨的描写时而是蓝色和黑色蜡笔线条涂抹下的具象天空,时而又变成五线谱上横冲直撞的蓝色雨线。五线谱上,谱线不再横平竖直,时而少根线条,时而歪歪扭扭,各种油画颜料、水彩颜料、蜡笔线条也加入进来,变成雨线、云朵和水滴;孩子们或站立,或坐卧,把本该严肃、有序排布的音符与横平竖直的乐谱弄得乱七八糟,混乱不堪。终于大雨落下,泼墨的蓝色覆盖了一切,孩子拿着水管喷洒出一道七色彩虹。
第三乐章开始,暴雨倾盆,此时一切的人、事、物都在狂风之下失去了颜色,画面转为大片狂放而杂乱的铅笔线条,乐队与孩童们也只剩下简单勾勒的铅笔轮廓。万千雨线自天空落下,把大地晕染成了一片片氤氲的水彩色,孩子们冒着暴雨不断前进。接下来是苏西·李的神来之笔,一阵风吹跑了雨伞,随后镜头便跟随着雨伞,一起飞到空中,以独舞的形式描绘雨伞这次风雨中的旅程。蓝、青、灰、黑、白色丙烯颜料大片涂抹的天空中,一把鲜艳的红色小伞不断飞翔、舞动,它那被吹变形的伞骨彰显着自然的伟力;同时,乐队演奏的镜头在雨伞与天空间快速穿插,对乐队成员的描绘方式也愈发多变,蜡笔、铅笔,远景、特写,合着暴雨的画面,传达出十足的紧张感,与第三乐章的急板相应相合,乐章、暴雨、读者的情绪,都在这一段雨伞的飞舞之中达到了最高潮。终于,不知何时,雨伞无声地自空中落下,幕布徐徐出现在视野中。雨过天晴,曲终幕落。乐队谢幕,几位玩水孩童也作为演员谢幕。
这场夏天的音乐剧究竟是否真的发生了,抑或只是一场戏剧呢?最绝妙的是,读者在读完本书时,同样是耳边的音乐刚刚止歇,激动的心情刚刚平复的状态,仿佛真的听完了这支乐队的演奏,看完了这场夏日表演一样,有着极强的代入感和临场感。作者将夏天、乐曲、嬉闹玩水的场景三者完美融合于一本书中,将抽象(乐曲)、具象(场景)以相同的节奏匹配在一起,同时调动读者的视觉与听觉,赋予其更充分、全面的体验。并且,二者给人的印象(孩童、玩水、奔跑、炎热、淋雨、刮风等)以及所传递的情绪信息(快乐、释放、自由、激情、无所顾忌)正好都可以以本书的主题“夏天”来概括。说起夏天,我们不就是会想起这样的画面,产生这样的情感吗?如果这样一场磅礴的暴雨、这样一曲精彩的乐章、这样一场痛快的玩耍都不能让人联想到夏天,还有什么能呢?这本《夏天》对于喜爱音乐和图画书的读者来说,都可谓一场感官的盛宴和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仅仅用文字去描述实在难以复现那种沉浸式体验感之万一。如果想要亲身体验这首夏日狂想曲,快快戴上耳机,播放维瓦尔第的《夏》,翻开《夏天》,痛痛快快地淋一场雨吧!本文作者:贾昊炎 图片来源:接力出版社
本期图书
《夏天》
[韩]苏西·李/著;徐丽红/译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
内容简介:该如何不用语言去表现夏天的感觉?这本音乐无字书做到了。著名图画书作家苏西·李的集大成之作《夏天》是一本需要戴上耳机“听”的绘本,它根据维瓦尔第名曲《四季协奏曲·夏》创作,以极富张力的生动色彩描绘出一幅夏日的孩童戏水图景。动用你的视觉、听觉、嗅觉······多感官、沉浸式地体验一场热烈的夏天。
来源: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
排版:王童文
审核:殷娜、李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