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新闻动态
博文讲堂|线上讲座《牡丹亭》赏析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18日 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

博文讲堂《牡丹亭》系列讲座

书香助力战情,文化惠民有温度。疫情阻碍了我们出行的脚步,却阻挡不了知识的传播,2022415日槐荫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槐荫区图书馆充分发挥图书馆在传播知识、陶冶情操、鼓舞士气等方面的主力作用,积极创新开展线上视频公开课及专题类推荐讲座,丰富广大读者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让我们一起听钮君怡老师为大家讲解中国古代爱情故事《牡丹亭》。

图片 21.png


扫描二维码观看课程内容

一、主讲人介绍

图片 21(1).png

钮君怡,上海古籍出版社一编室副主任,国风讲团讲师。文学硕士,先后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编著有《若问生涯原是梦——纳兰词注评》《总持风雅有春工——蔡正仁》。

课程内容

1、简介《牡丹亭》及其作者汤显祖2、丽娘的梦3、丽娘寻梦4、丽娘之死5、人鬼之恋6、丽娘复生7、金殿团圆8、《牡丹亭》的主题和影响9、怎样欣赏昆曲《牡丹亭》

有关牡丹亭

图片 23.png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创作于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全称《牡丹亭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与汤显祖创作的《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并称临川四梦,同时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牡丹亭》是汤显祖一生最得意之作。讲述了太守之女杜丽娘在梦中遇见书生柳梦梅,一见钟情,进而欢会。醒来之后,寻而不得,忧思成疾,伤情而亡。其魂徘徊不去,与柳梦梅人鬼相恋。柳梦梅感其深情,掘坟使丽娘复生。两人又经重重磨难,终成良缘。

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念白通俗幽默,故事离奇而动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表达了超越生死和时空的情至的主题。自问世以来,《牡丹亭》在舞台上也是常演不衰。

从史料看来,汤显祖创作《牡丹亭还魂记》时就准备给江西的一个宜黄腔戏班上演;清朝中叶,《牡丹亭还魂记》主要以昆曲、折子戏形式呈现于私人厅堂、宫廷舞台和近代戏园;上世纪30年代,京剧大师梅兰芳、昆曲泰斗俞振飞曾联袂出演《牡丹亭·游园惊梦》;纽约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陈士争曾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演出;美国导演彼得·塞勒斯也将其改编成歌剧,轮回巡演。

四、艺术特色

图片 24.png

《牡丹亭还魂记》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作者热情奔放地赋予以超越生死的力量。杜丽娘经历了现实、梦幻与幽冥三个境界,这显然是作者幻想的产物。作者借用三种境界的艺术对比来表达理想和思想,用梦幻和幽冥反衬出了现实的残酷。杜丽娘的梦境是那么温柔缠绵、五彩缤纷。醒过来面对的是母亲的唠叨和凄凉枯燥。幽冥中判官虽然面目狰狞,毕竟替她查了婚姻簿,放她出了枉死城,体现了一种人情味。还魂后面对的父亲反而只有冷酷和僵硬。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对理学的批判力量。同时作品呈现着光怪陆离的色彩,花神、土地、地府判官、鬼卒,与现实中的人物构成了现实和精神两重世界,深刻描绘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最后让现实中不可能的爱情理想得以实现,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剧中的曲文,表现了作者在艺术语言上的成就。特别在抒情方面,在描绘人物性格、刻画杜丽娘的心理活动和精神世界方面非常细致真实。

分享到
网站访问量: